发布时间:2024-10-12 09:38:53 来源:千亿国际登录入口 阅读次数:次
我默默关注这个话题好几天了,本来还是持佛系观望态度的,甚至有一点不屑。因为我觉得
但是昨天晚上刷微博时,还是被网友们的可爱打动,努力研究了一下,给#周杰伦超话##周杰伦粉丝被迫营业#贡献了一点点数据,睡觉前看到#周杰伦超话影响力破亿#,莫名地还有点自豪。
我想,大家不只是为了周杰伦在做数据,大家是在集体捍卫没有被数据过度绑架的青春和年少时代,并以“做数据”这一种反讽式的行动在表达——有趣的时代虽一去不返,但我们都还记得,我们要捍卫什么。
现在的明星只会给粉丝说“注意身体哦~谢谢~”这样的话,而周杰伦只会在Ins上回复你D音节开头的一个字。
这一切的起源,都来自于豆瓣上的一个帖子,题目是“周杰伦微博数据那么差,为什么演唱会门票还难买啊?”
来自新时代“饭圈”的这个问题,其实很真诚。在他们看来,微博超话都排不上名,代言广告微博转评赞都没有五位数的周杰伦,不叫有人气,不算流行偶像——怎么可能开出一票难求的演唱会?
在以00后为主的新一代粉丝圈文化中,数据意味着偶像能带来的流量,也就代表着偶像的商业价值。为偶像做数据,能帮助明星们证明其商业价值。如果做数据能让偶像们有更好的合作资源和职业前景,那么对于一名合格的粉丝来说,做数据是一定要完成的任务,因为它可以直观地证明自己对于偶像的支持,从饭圈内部来说,“做数据”也算是可以提高凝聚力的集体活动了。
豆瓣上这个帖子,是7月16日发出的,随后被人截图发去微博,开始传播开来,那天我也刷到了这个微博,并没有在意。本以为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会一笑了之,但没想到有些好奇心很强的网友开始学习饭圈,为周杰伦做起了数据。不做则已,一做起来,本在微博超话排名百名开外的周杰伦,在17日就冲进前30,19日晚上已经排到第3,20日上午排到第2,直逼流量明星蔡徐坤(对于蔡徐坤,90后上班人士表示只知道那个Bilibili鬼畜区中他打篮球的那个视频)感谢周六熬夜为杰伦做数据的兄弟姐妹们,他们的努力让周杰伦在7月21日凌晨坐稳了超话第一的位置,经过周日一整天的发酵之后,周杰伦在周日晚间打破微博超话影响力历史记录——破亿了。
有人说,周杰伦拿过那么多第一,这个第一也是破纪录的,对他来说却是最没有用的一个。是啊,对爱喝奶茶又变胖的他来说,估计还不如一杯布蕾珍珠奶茶来得实在?
这几天,众多80后和90后无比团结地站在了一起。在我们长大的那些年中,你要先拿出真正能打的作品,才有资格成名,有资格被我们喜欢——周杰伦就是其中之一。
QQ空间偷菜还是我上高中时候的事情了,年少无知的我在高中和大学的时候还写过很多中二的QQ空间日志,我昨晚还故地重游了一番,居然翻到了我自己大二时写过的一篇,题目就叫《周杰伦写给我们的爱》。
在这篇只有我本人可见的QQ空间日志中,我手打下70多首我喜欢的周杰伦作品歌词节选,就像高中时把喜欢的词句抄到一个专门的本子里那样。
《七里香》就是我对完美纯真初恋的定义,《晴天》是注定要错过的结局,《三年二班》中那句“等机会就是要打倒对方,这种结果我不要,这虚荣的骄傲,这目的很可笑”在某种程度上依旧是我的信条之一,而我对于《爱在西元前》中浪漫主义的热爱可能间接促使我决定了我的大学专业。
周杰伦是靠作品跟喜欢他的人交流的,其实我们也不是反感“数据”,我们讨厌的是“只看数据”。一个人,什么能打的作品还没有拿出来,即便他帅出天际,我都还是觉得他不值得让我天天魂牵梦萦——而周杰伦这样能让我爸我妈齐齐夸赞的歌手(我爸还曾经打印《青花瓷》歌词跟着学唱呢),才是真值得。
传统明星的出名,是靠自己的作品在各类媒体上的传播,靠大众对于他们作品的接受和认可程度。以前,“作品”绝对是成功成名的必要条件。而近几年被各个“小鲜肉”带出的流量运营模式,则是通过精准的“营销”先把饭圈和粉丝先喂熟,再用这群人去“安利”和影响大众。
这个脱离作品的运营模式之所以可以行得通,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媒体的兴起。自媒体不仅捧红了一票“网红”,更是让网络上的普罗大众获得了更多的发言权——一个人发的一条微博的确什么都不是,但是大家只要动动手指,让这条微博有十万评论或者十万转发,这个信息就能靠简单的自我复制,扩散自己的影响力,而且是呈几何倍数增长态势的那种。
弗吉尼亚大学研究者Matthew Crawford曾说过:“关注(attention)是一种资源,且每个人可以用来关注的精力是有限的。”
由于网络和移动终端的普及造成了信息爆炸的局面,每个人每天能看到的新闻和消息只是大千世界中的苍渺一粟。简单来说,在“attention economy”当道的时代,如果你能高效地博得更多眼球,就能有更多赚钱的机会。
在上面的论述中,“attention”和“action”被联系在了一起,这也就是说,关注会带来行动。对于商家来说,有了关注度,就等于有了参与活动、购买行为等等。
品牌找明星代言,有一项不可忽略的指标就是“带货能力”。在社交媒体上看似一呼百应的明星,能不能将来自粉丝本不可见的“喜欢”和“崇拜”转化为购买和消费行为,转化为商家可见的真金白银,绝对是看实力的事情。
此处我们也可套用attention economy的理论,既然不看真金白银了,大家的关注本就是“钱”,那么你能不能让粉丝心甘情愿为你花这些时间和精力去“做数据”,也就可以从侧面证明一位偶像的影响力了。
这个逻辑,这么看还是讲得通的,但是过度依赖这个逻辑,就会出现豆瓣上网友提出的那个问题——既然有影响力就有数据,那么是不是没有数据,就意味着没有影响力了?
我们只是不屑,我们80后90后粉丝只是忙着要上班带娃生活按时作息买买奶茶什么的,你们玩的这些,我们是没研究,研究好了,就可以破个亿给你们看看。
蔡徐坤的粉丝们是搏出全力了,但依旧没能抵挡住夕阳红粉丝团的集体发力;而周杰伦的粉丝们表示“只想给偶像花钱——买新专辑、看演唱会什么的可以,这种熬夜做数据的活动,想都不要想有第二次”;还有人说:“就当给微博做贡献了,不谢哈”,但微博内部有消息表示其实7月20日的微博日均活动量还比前一天降了千分之二。
流量可以买,人设可以造,我想新一代粉丝也是可怜的,他们成长在这一个商业模式中,社会和饭圈都没有教给他们别的追星方式,甚至都不能告诉他们“明星”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。
为周杰伦做数据,的确是没有必要。但是,这也是广大网友“知道当权话语体系并以行动表示对于该话语体系的不屑”的一次集体行动,是讽刺,也是抗议;如果大家可以将这种批判性精神在生活中合理运用,一定是极好的。
微博上有人说:“当今流量粉丝是最乖顺的一代,他们继承的是如此一脉相承的思想理念:弱肉强食、丛林法则、死不认错、围剿异见。这是权力长期的后果。”